图片
婺源旅行社
 
图片详情
婺源龙尾砚
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因婺源古棣歙州,物以州名,故又称歙砚。史载,唐开元年间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石如城如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粗成砚。龙尾砚问世后,声名日著。南唐后主李煜就曾设砚务官,在龙尾山为朝廷督制石砚,宋代砚台生产更为扩大。那时的砚山村,几乎家家都有人从事制砚,景象十分繁盛。
龙尾砚的品类

  龙尾砚砚品丰富,一般可分为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五大类分为:眉纹、金晕、金星、罗纹、鱼子:
  眉纹:又称眉子,即石材的纹理如美人之蛾眉
  金晕:砚史上称为驴坑石,色金青碧,上有金黄色晕块
  金星:素被推为上品金星,一般形如谷粒,融结于砚石之中,翌翌发光
  罗纹:纹似丝罗
  鱼子:形状分布均匀,如鱼卵状的细小黑点
  龙尾砚石质秀美,概之为涩、细、润、坚。涩:即石有锋芒,发墨如砥。细:则墨膏稠腻,且不损毫。润:石质紧密温润,故贮水难干,墨色不燥。坚:即坚劲耐磨,经久不乏。
  龙尾砚的生产,今天得到更大的发展。艺人们在继承“精细秀逸”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又广泛学习诗词,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艺术,并结合龙尾石特性,形成了清晰、淡雅、简素、古朴的独特风貌,深受人们赞赏,被当今画家誉为一颗璀璨的“砚国明珠”。
编辑本段
歙州砚谱

提要
  《歙州砚谱》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惟卷末题有“大宋治平丙午歳重九日”十字,考之陈振孙《书录觧题》载有:“《歙砚圗谱》一卷,称太子中舍知婺源县唐积撰,治平丙午歳”云云,其年月与此相合,然则此即积书矣。中分采发、石坑、攻取、品目、修斵、名状、石病、道路、匠手、攻器十门,所志开凿成造之法甚为详晰。葢歙石显于南唐,宋人以其发墨,颇好用之。土人藉是为生,往往多作形制以希售。米芾尝讥其好为端样,“以平直斗样为贵”,“滞墨甚可惜”。而此书“名状”门内实首列端样,亦可以考见一时风尚也。《书录觧题》作“图谱”,米芾亦称“今之制见《歙州砚图》”。而此本有谱无图,葢左圭刋入《百川学海》时已有所删削,今亦姑仍之云。 
  歙州砚谱
采发第一
  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刋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斵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斲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今(令?)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今全最髙年,能道昔时事,并召少微孙明(今家济源)。访伪诰不获,传多如此。今山下叶氏繁息几数百户,乃猎者之孙。
石坑第二
  罗纹山,亦曰芙蓉溪。砚坑十余处,蔓延百于里,皆山前后沿溪所生,溪水中殊无石。好事者相传,多云:“水中石又见”。苏易简《砚谱》云:“歙州龙尾山石,亦端溪之亚。”访于彼俗,虽有龙尾山,而山实无石,葢好事者取其美名以咤于世。今次其石品与地坑之名如后:
  眉子坑:在罗纹山,开元中发,属程于地。从溪下至取石处九丈五尺,其濶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无土相杂。
  罗纹里山坑:在罗纹山后,李氏时发。今废五十于年,名色未详。
  罗纹坑:在眉子坑之东,李氏时发。地向属王仁髙,今绝籍;为砚户戴义八人共请之,歳输山税三十金。自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濶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今土深三四丈乃至石也。见石处谓之“寨头”也。
  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发地丈于乃至石,率多金花眉子。地属程于。
  水蕨坑:在罗纹山西北,地属王十五。景祐中发,今废四十年。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濶一丈三尺,穿笼取之。久废不可得,葢石工不知攻取法。石理如浪纹。
  溪头坑:又曰主持山。在罗纹山金星坑之北约二三里,废已二十年,不取其石。金星率多虚慢焉。
  叶九山坑:在溪头坑之西约一里,不取已三十年。有眉子石,纹麤慢,与溪头相次也。
  罗纹金星坑:在罗纹山西北,自罗纹坑相去四十五丈。今废不取,葢工用多,所得少也。
  驴坑:在县之西北七十里,属詹观。景祐中曹平为令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为尉又取之。其石有青绿晕也。
  济源坑:在县之正北,凡三坑并列。
  曰碧里坑:在山上,色理青莹。及半里有水步石、大雨点白晕。次十里入里山,石青细,有金纹花晕,厥状不常。
  洞灵巖: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连。石产巖之左右无定处,材璞至少而瑕脉多,或有绝病。莹净者可拟端溪之品,而石理燥慢。
  浙石:属衢州开化县,俗谓之“玳瑁石”。其纹正如玳瑁,傍视则有波纹者。可为碑材、帛碪、柱础之类,至易得。
攻取第三
  凡取石先具牲醪祝版,择日斋戒,至山下设神位十余于坛墠之上,祝讫发之。若稍亵慢,必有蜂虿虫蟒,毒物伤人之患立出。葢山川神物所拥护秘惜,尤不欲广传人间,所得不过百十枚即竭矣。又当再祝之,前后被囓死者十于人,今皆预祝飨也,冀其隂助,不得不爱重之。
品目第四
  眉子石。其纹七种:
  金星地眉子;对眉子;短眉子;长眉子;簇眉子;阔眉子;金眉子。 
  外山罗纹。其纹十三种:
  麤罗纹;细罗纹;古犀罗纹;角浪罗纹;金星罗纹;松纹罗纹;石心罗纹;金晕罗纹;绞丝罗纹;刷丝罗纹;倒理罗纹;乌钉罗纹;卵石罗纹。 
  里山罗纹。一等:
  金星疎慢。
  金星。其纹三种:
  葵花;金晕;金星。
  驴坑。一等:
  青色绿晕。
  洞灵巖:紫石大小者如肝色。今产孚梁县,巖岭处处有其匠者。或琢为茶瓯,凌冬不可用也。
  浙石。一等:
  纹如玳瑁斑。
  水舷金纹。厥状十种:
  金纹如长寿仙人者;青斑金纹如鹤舞者;金纹如双鸳鸯者;金纹如斗者;金纹如枯槎仙人者;如金云气者;眉如卧蚕者;如双鱼蹲鸱者;金纹如湖中寒鴈者;如金壶缾者。余常见之。
修斵第五
  砚斵初成,先以蜡涂内外,葢与石相益须借此,则温润光洁可爱,于石殊无损而便于洗濯,不惹墨渍。初便以生姜汁涂研处,即着墨。今人多不知此,云是瑕病。以墨蜡葢灭痕璺,又云不发墨光。始初磨墨兼带少蜡,滞暗墨色故也,使三五度则无此病矣。又出墨色者便使益好多渍难爱护,欲着手气,必成痕迹,故人多用蜡葢,免此患也。砚须每日洗浣,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泽也。
名状第六
  端样。舍人样。都官样。玉堂样。月样。方月样。龙眼样。圭样。方龙眼样。瓜样。方葫芦样。八角辟雍样。方辟雍样。马蹄样。新月样。鏊様。眉心样。石心样。瓢样。天池样。科斗样。银铤样。莲叶样。人面样。毬头样。寳缾样。笏头样。风字样。古钱样。外方里圆筒砚样。蟾蜍样。辟雍样。方玉堂样。尹氏样。虾■〈虫麻〉样。犀牛样。鹦鹉样。琴样。龟样。
  已上并择取样制古雅者绘之于图,余数名虽多种,状样都俗也,不取。
石病第七
  鸡脚:如麻石黯色,类鸡脚印行迹。乌肫:有痕如木叶,若肉中之脞也。隔路:如墨痕,如蚓迹行路。浪痕:偏(徧?)纒如细帛纹,其色或浅或深墨色。赘子:若乌豆状,隠起碍手,靸藏于石中,或开之乃有大璺。搭线:斜纹若砚断。硬线:有起处隠手,名工亦不能砺平也。断纹:有纹两不相着。石上有微尘孔者,乃石之肤也。黄烂者,土中石皮也。
道路第八
  自歙州大路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三十里至罗纹山,皆山谷大林莽,盘屈鸟道也。自婺源县大路三十里过溪皆大岭,重复九十里至罗纹山下。自州至济源口一百九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济源。自县至济口八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济源。
匠手第九
  县城,三姓、四家、一十一人:
  刘大,名福诚;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周四,名全,年七十;周二,名进诚;周小四;周三,名进昌。刘二,无官名。朱三,名明。
  灵属里,一姓、三家、六人:
  戴二,名义和;第三;第五;第六。戴大,名文宗。戴四,名义诚。
  大容里济口,三姓、四人:
  方七,名守宗;男,庆子。胡三,名嵩兴。汪大,号汪王二。
攻器第十
  箕畚。铳铁。大小鎚。长短凿。钢屑。镦头。鵶觜锄。木■〈木欣〉。
  大宋治平丙午嵗重九日
编辑本段
砚的使用方法

平时储水
  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使用须换清水:
  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用后刷洗
  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哦。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乾,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新墨轻磨
  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将墨取出
  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编辑本段
歙砚的历史文献及调查史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陆不通车水不舟”的条件下,不畏艰险,拨雾穿云,越过崇山峻岭,到砚山进行歙砚石调查。诗人对龙尾山砚坑的交通、地理环境、砚石品种、当地居民状况、石质的品位及砚石开采情况作了形象的描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对歙砚石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清代乾隆五年,徐毅编辑《歙砚辑考》一卷,对各地的砚石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特别对四大名砚中的端溪砚石和歙砚石作了对比,对歙砚石的研究有许多建树。我国地质学的先驱及奠基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会长章鸿剑 (1877--1951年)先生在其《雅石》中也提出“歙砚以安徽婺源龙尾石最有名”的论述。
  歙砚专著文献:
  宋·唐积:《婺源砚图谱》,宋·洪景伯:《歙砚谱》,宋·曹继善:《歙砚说》、《辨歙石说》,元·江光启:《送侄济舟售砚序》,明·江贞:《歙砚志》,明·叶天球:《歙砚志》,清·徐毅:《歙砚辑考》,清·汪扶晨:《龙尾石辨》,当代·歙县第二轻工业局《歙砚志》,当代·程明铭《歙砚丛谈》、《歙砚与名人》、《中国名砚》、《中国歙砚研究》
  解放后歙砚石调查研究史
  (1)1963年2月歙县手工业管理局组织了砚石探察小组,由俞逸仙、胡灶苟、钱泥寿三人组成,去婺源龙尾山寻找砚石。当地群众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龙尾砚坑竟一无所知。后来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邀集乡里老人回忆。根据砚史确定的砚坑方位探索,最后在当地六十余岁的退休教师江义宝的指点下,历时三个月,终于找到了金星、眉子、水波纹等砚石。5月份试采,同年10月,第一方金星砚重新问世,停产近两百年的歙砚从此获得新生。1964年5月,新华社报道了“歙砚正式恢复生产”的消息。
  (2)1964年7月安徽省地质局332地质队袁守诚高工曾赴皖赣边区进行砚石材料调查,并编写了《皖赣边区歙县、休宁、婺源一带砚石材料调查简报》。
  (3)1979年8月由安徽省地质队科研室副主任陈琼林和袁守诚两人,对休宁县汪村至大连地区的砚石板岩作了进一步调查,并编写了《安徽省休宁县汪村大连工区砚石板岩调查报告》。
  (4)1981年10月安徽地质局332地质队由支利庚为地质组长,赵高生、马安春、李光辉、曹诚等人在休宁县板桥一带进行砚石板岩考察,由赵高生、支利庚执笔编写了《安徽省休宁县漳前----花桥地区砚石板岩地质工作简报》。
  (5)1981年11月安徽省地质局332地质队副队长解俊臣、主任工程师马荣生和傅却来、支利庚、程明铭与歙县工艺厂副厂长叶善况等,对歙县大谷运双河口一带砚石板岩进行了考察。由程明铭执笔编写了《歙县大谷运双河口砚石调查简报》。
  (6)1981年12月14日----20日由安徽省徽州行署副专员王乐平带队的代表团,根据中央领导人李先念的批示,及安徽省委书记张劲夫和江西省省长白栋材在北京的协商精神,与江西省上饶行署和婺源县及龙尾砚厂等单位商谈签订如何保护国宝----歙砚石和歙砚名牌的协议。名贵的龙尾石只供应安徽省歙砚厂和江西龙尾砚厂使用。双方代表团成员均到实地砚山砚坑考察。徽州地区代表团成员然后对安徽休宁县大连、冯村,歙县双河口等砚石产地进行了考察。
  (7)1982年元月程明铭根据安徽省地质局和徽州行署的指示,以及歙县工艺厂的要求,编写了《安徽省徽州地区砚石普查设计书》,1月10日由332地质队专门开会进行审议。在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和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初步拙定了寻找砚石板岩的地层层位和工作靶区,程明铭总结了砚石的一般工艺要求。
  (8)1982年3月8日安徽省地质局332地质队正式成立砚石普查组,于3月2日出队,11月25日结束野外工作,历时八个月,在皖、浙、赣三个省边区歙县、休宁、祁门、黟县、淳安、江山(浙江省)、玉山、婺源(江西省)等县境内进行砚石普查,年终编写了《1982年徽州地区砚石工作报告》。
  (9)1982年7月-----10月,歙县工艺厂组织了退休工人吴伏淦、吴伏关、吴元诚、何安禄老艺人到皖、赣边界休宁五城、岭南、大连、祁门芦溪等地进行了砚石调查,由余共明负责。
  (10)1983年2月程明铭编写了《安徽省歙县大谷运、苏川、洽河、周家村一带砚石普查设计书》,对大谷运河口砚石矿点进行重点解剖,对苏川、洽河、周家村砚石矿点进行了详细调查。
  (11)1985年8月12日程明铭完成歙砚研究任务,编写了《安徽省歙砚石料评价技术要求及天然纹饰的研究》科研报告。
  (12)198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郑辙教授和安徽歙砚厂杨震、汪永龙对歙砚砚石的矿物岩石学进行研究,并发表了歙砚的发墨理论。1988年《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中国歙砚的自磨刃发墨理论》。
  (13)1988年10月程明铭和歙县上丰工艺厂厂长汪满和及青年工人江立明在歙县上丰乡进行砚石调查,发现了“歙红”、“歙青”两种新品种歙砚石。
  (14) 程明铭不断进行歙砚石调查和地质学的研究,1991年 12月由黄山书社出版了《歙砚丛谈》。同时深入地对歙砚石天然纹饰成因进行了研究。1993年,《歙砚石天然方饰的形态与成因》一文,参加全国第三次宝玉石学术交流会,被选入《论文摘要汇编》。
  (15)1995年4月8日----28日,《中国名砚石的地质学研究和开发研究》课题组对歙县大谷运、洽河、周家村等砚坑及祁门县砚坑和江西省政府婺源砚山、岭背等砚坑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和歙砚厂、歙县文房四宝公司、歙县艺海公司、江西省政府婺源县龙尾砚厂、婺源工艺雕刻厂、婺源县文房四宝公司、砚山砚矿及砚石生产部门召开座谈会,还参观了婺源县博物馆存放的古砚、书画等。
 
脚注信息
婺源徽姑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景德镇运通国旅旅行社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本站关键词:婺源旅行社 | 江西婺源旅行社婺源商务会议|婺源一日游
Error: Fold (./) is not wri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