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婺源旅行社
 
文章正文
婺源民俗游: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3-09-13 11:40:48    文字:【】【】【
婺源县长径村舞傩前的“请傩神”祭祀仪式上,请出传承了六百年的傩神像、傩面具、开天斧。
婺源县长径村舞傩前的“请傩神”祭祀仪式上,请出传承了六百年的傩神像、傩面具、开天斧。

  张卫国 文/图

  烟雨朦胧中行走在古村幽巷,频频摁动相机快门,台湾知名摄影人吴景腾不由发出感叹:真是舍不得离开婺源哪!婺源生态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不仅有春的菜花、秋的红枫、夏的飞瀑、冬的雪村,珍惜灵动的鸟类,更因历史底蕴深厚、民风古朴纯真、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成为海内外摄影人竞相捕捉的画面,令竞相前往的游客惊艳不已!

  古邑乡俗异彩纷呈

  旧时山隔水阻,交通不便的地理劣势,使得婺源民俗文化鲜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而得以较好传承。婺源民俗涵盖人生礼仪、婚丧嫁娶、四时八节、衣时起居、农工商学等诸多方面。从人之初的“洗三朝”,到少年长成的“冠礼”、“笄礼”,从粗习《三字经》的孩提“开蒙”、到“乡试”、“会试”,直至“登科”大喜,从恋爱男女的“踏家地”、“下聘礼”,到“迎娶”、“出嫁”共结连理,从连通阴阳、天人合一的“寄世”、“家祭”、“宗祭”、直到人生谢幕的“殡葬”,等等。传承有序的婺源民俗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域性和仪式性等文化特征。

  2001年首届婺源五一民俗风情展示周,几位看上去很是邋遢的老汉,以古朴凝重、浑厚粗犷的傩舞《开天辟地》彻底征服了观众,一问方知,他们是组委会特意从乡下请来的老农。民俗风情展示期间,异彩纷呈的乡村民俗引发海内外游客的极大兴趣,一时间,“婺源民俗”成为媒体上的热门词汇。

  婺源民俗历史悠久,独具魅力。其中徽剧、傩舞、婚俗、地戏、抬阁、灯彩等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很多民俗只有特定的日子才能得以观赏,比如长径村傩舞只在每年正月初二才会举行“请傩神”、“演傩事”;甲路村抬阁也大都在祭祖等重大日子才会演出;气势恢宏的“迎灯”也只在中秋、元宵等时节才会展演,热闹喜庆的婚俗只有在男婚女嫁的场合才能见到。一些生产工艺类民俗,如“三雕”(砖雕、木雕、石雕)、歙砚、传统工艺纸伞,平常能在商店观赏和购买,若要观赏和拍摄其制作工艺流程,则需要前往村民家中的生产作坊。婺源民俗中的徽剧、傩舞、“三雕”、歙砚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拥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也是其他县市并不多见的。

  茶事、晒秋、撒网、耕作等农事类民俗也是游客和摄影人聚焦的热点。婺源有“茶乡”之誉,是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婺绿“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农家茶”、“文士茶”、“新娘茶”等茶道表演,茶俗源远流长、茶香沁人心脾。每年的春夏茶季,芽玉滴翠的茶园、线条蜿蜒的茶林、朴实羞涩的茶妹子,和着俚语方言的茶歌儿的总是那一阵阵相机快门声。婺源山区农家屋院前后空地较少,农民习惯在民居楼上设置晒栏,上搁竹匾以晾晒农作物。每到秋季,红艳艳的辣椒、金灿灿的稻谷、黄澄澄的玉米……色彩鲜艳的农作物,与黑白相间的徽居古建,组成绚丽的晒秋美景,自然逃不过好摄者的“色眼”。

  除了新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婺源还保留有一些其他地区已不太盛行的时节,如“二月二”祭祀百花生日的“花神节”:是日,文人雅士齐聚,或以花命题,吟诗作赋,比试文采;或栽花植树,敬奉土地,祈求丰收。还有“四月八”的“拜菩萨”:是时,百姓纷纷前往庙宇“香会”敬香许愿,当日实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故称“拜菩萨”。以及“六月六”的“洗晒节”:夏至节后,气温高而湿气重,物件极易霉腐损坏,人们会在当天进行晒物品、晒经书、赏荷花、看谷秀等,讲究的人家还会沐浴洁身,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民俗热催醒乡村旅游

  异彩纷呈的婺源民俗文化,与优美的生态田园风光,催醒并推动着婺源旅游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也就是2001年五一期间的首届民俗风情展示活动,让婺源人初次尝到了民俗旅游带来的甜头。那时旅游业还未曾起步,宾馆等服务业还很不完善。几天内涌进县城观看民俗的游客超过6万人,是当时城区人口的两倍。当年在星江老街开杂货铺的程文忠回忆说,那时临街的店铺,不管是小超市,还是剃头店、粮油店,每家都摆满了几张床用以待客。即使如此,仍有不少游人滞留车站、街头过夜。当年开早点摊的吴满琴则告诉笔者,那几天就连乡下的妹子、妹夫都来帮忙,整天不停地忙乎,可包子、馒头还是供不应求。于是,民俗旅游的升温跑火,让县城的宾馆、酒店、茶楼等私营服务业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社会资金的强劲介入,有力地推进了城市新区的建设热潮。“一年新建一条街”,是那些年婺源城市变化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全县已拥有宾馆酒店200余家,其中星级宾馆18家,床位1.6万余张,年营业额6亿元以上。

  民俗旅游的跑火,也一度让人头脑发热,以为只需简单地嫁接复制,就能实现民俗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于是,2004年县城新区新建了一条长达600余米,集婺源本土婚俗、徽戏、茶道、傩舞、地戏、抬阁、灯彩等民俗展演的“婺源民俗风情街”,还吸引了全国十余个省市的民俗表演队伍驻留此间,日夜连场演出,游客天天爆满。然而,开发商的根本意愿是通过民俗展演来推动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发展。在急功近利的运作中,民俗展演实质上已转变为纯商演活动,这就使得传统民俗的某些特性逐步消失。这种专业演出团队展演的所谓“民俗”,从舞美设计、灯光效果等方面无不经过专业修饰和现代包装,也确实比真实的乡村民俗艳丽了许多。然而,就像缺失了文化根系的浮萍,这样展示的民俗失去了民俗因其原始性、地域性和仪式性特征所具备的厚重感,甚至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意蕴。

  一位对傩文化有所研究的摄影人,多次前往观看和拍摄傩舞《送药酒》后告诉笔者:《送药酒》记述的是秦二世胡亥勾结赵高与李斯,矫诏赐毒酒致皇长子扶苏致死的典故。傩舞高潮处,傩者有一组双手不停拍打嘴巴和颤抖中抚摸肚腹的动作,表现的是扶苏饮下毒酒后,口中苦辣、腹中绞痛的凄惨画面。却因为舞者只知动作程序,不解历史典故,加之画蛇添足的“优美”润饰,演出效果与原意大相径庭,令人大失所望。而且,每日的展演基本上都是雷打不动的固定套路,摄影人拍出的片子更是了无新意。于是,摄影人逐渐失去摁动快门的激情,慢慢的,游客也懒看,于是,长达600余米的民俗风情街也最终归于冷清。

  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

  婺源民俗的历史传承,实质上就是以程序的形式,把先民的生活习俗和社会活动经验等内容,用一种特定的仪式固定和传承下来,因此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域性和仪式性等文化特征。然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传统民俗产生演变。舒适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也令许多民俗形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为了确保民俗文化不致断代消亡,使之成为宣传婺源旅游、展示“最美乡村”形象的有效平台,近年来,婺源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乡村文化保护开发专项资金,成立县、乡、村三级文化保护管理体制,出台相关文化保护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民间文化保护协会制度,鼓励群众自发保护和弘扬优良的传统民俗文化,让传统民俗文化在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村落周而复始地延续。

  于是,在婺源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同样是新婚大喜的好日子,这家是婚纱、豪车、盟誓、互换戒指的时尚婚礼,那家却是新郎骑骏马迎亲、新娘乘花轿出嫁的传统婚俗。吉祥喜庆、互动性强的婚俗,也成为婺源民俗植入旅游项目的典型范例。有媒体曾刊发过一组新闻图片《嫁了一百多次的“新娘”》,说的就是江湾镇23岁的未婚姑娘朱淑芳,扮演新娘表演乘花轿、拜堂的传统婚俗的事,这婚俗共演出了一百余场,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婺源方言“灯”、“丁”同音,“迎灯”寓意“迎福添丁”。县城“迎灯”时,数条百米“板龙灯”穿行于街巷,难免会狭路相逢,往往就会上演斗“龙”比试表演技巧。传统阵势有“巨龙漫游”、“龙头钻阵”、“绳蟒脱壳”、“穿花打旋”和“飞龙跳跃”等。彩龙盘旋翻腾、锣鼓唢呐齐天,爆竹雷动、火树银花,场面甚为壮观。近年来,乡村“迎灯”也非常活跃,古村幽巷,灯彩斑斓。在以抬阁著名的甲道古村,在傩乡长径村的“请傩神”、“演傩事”现场,观看和摄影的人群蜂拥而至,挤满了屋顶、山坡、田埂、晒场,以至于组织方不得不使用鞭炮炸开一处演出场地……

  婺源的民俗涵盖四季,但以春节期间尤为集中,更显隆重喜庆。自腊月初八后的“杀年猪”,到元宵前后的“迎灯节”, 婺源年俗前后历时一个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民俗风情,驻留乡村过大年,成为继“菜花经济”、“秋枫之旅”以外的又一道旅游热点,使得“农家乐”遍地开花。目前,婺源共拥有乡村农家乐3280户,床位1.55万张,餐位10.1万个,平均户经营净收入达到6万多元,从事各类服务业的人员近8万人,古老的民俗拉动了旅游发展,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脚注信息
婺源徽姑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景德镇运通国旅旅行社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本站关键词:婺源旅行社 | 江西婺源旅行社婺源商务会议|婺源一日游